最近一直在做调研分析,以一篇文章来做个总结,谈谈我的看法。
文章也好,书也好,大抵可以分两大类。第一大类的,它可以告诉你你不知道的信息,信息也许不好听,但是是很有效的信息,比如,退休前的任志强写的那些挨骂的博客。另一大类,它的目的就是迎合你的观点,让你来掏钱,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做分析的话,需要数据,需要概念,需要观点,在分析之前,需要对概念、数据和观点来“去魅”,去掉人们因为各种目的加在这些概念和观点之上的那些会妨碍你进行判断的东西。
大部分人进行分析的依据都来自于主流意见和主流观点,很不幸,在高新技术行业,主流意见和主流观点一般是不靠谱的。要看清前景,首先是要对这些意见和观点进行去魅,而不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向前看。
作为亲历互联网泡泡糖时代的人,先回忆一下那些年发生的事情。Google是互联网公司的代表。但是,在2000年之前,Google还没进入视线,那时候的观点是门户就是未来,就是一切。现在看呢?网易变成游戏公司了。新浪要不是抓住了博客和微博这两个东东,早就被扫尽垃圾堆了。而新浪能把微博、博客做到目前这样子,靠的是资源的运作能力,而不是IT技术。
在2004年之前,腾讯还在发愁下一口饭在哪里。那时候,人们以用MSN为自豪,用QQ是脑残的代名词。百度,2000年出生,不起眼的小弟弟。淘宝,在各种小网站上做垃圾广告,和现在“吕布不在家,貂蝉等着你”广告档次差不多。泡沫顶峰时,只要有看起来还不错的网站,就能搞到很多钱,会写点html,上万的工资,哦,还是兼职情况。一万,在当时的物价水平下,能在中国的很多城市支付一套不低于100平米的房子的首付的一半。
那时候,煤矿是没人要的,挖煤是亏钱的。
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大浪淘沙,然后,大家才发现,TMD 什么门户啊,网站啊,不过是很微不足道的一环节。即使在目前,分析几个公司的财务数据也可以发现,很多互联网公司是换了个脸的游戏公司和广告公司。包括谷歌。
写到这里,可以抛出第一个观点了:
观点1:在强烈的产业变化时期,主流观点是不靠谱的。产业和产品的具体形态的预测一般来说,都是错误的。
下面,再看技术管理的经典观点。这几个观点是经过多年多个行业的检验而存活下来的观点。详细内容可看我以前的博文:《西方技术管理的精髓》,这里只简要概述。
第一个观点是技术发展的S曲线(下图)。每一项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展到一个瓶颈,无视这个瓶颈是不行的,会碰壁。
好比现在的CPU,在主频上就到了一个瓶颈区。
第二个是AU模型(下图),一个新产业,在初期以产品创新为主,在后期以工艺创新为主。
AU模型的主要威力是它提出的主导设计的概念。通过大量的产品创新,会产生一个具有主导地位的产品形态,而主导设计是什么样子,在它出现之前,很难预测,在它出现之后,你再去做和主导设计违背的设计,费力不讨好。
大家想想,智能手机这一块是不是这样的?无论是对业界,还是对消费者来说,IPhone这种智能手机的形态是横空出世的(当然,事后大家发现并不是横空出世的,这个在后面会分析为什么)。现在的智能手机,长的都和它差不多,这就是主导设计。PC上的Windows,搜索引擎中的Google式搜索模式(Google之前,搜索引擎以目录搜索为主),也分别是对应行业的主导设计。
第三个是技术扩散曲线(见下图)。新产品的接受,是从创新者开始的,先后经历早期采用者、早期采用人群、后期采用人群、迟缓者,得到普及,成为日常用品。
这个观点很朴实。我们来挖掘它的价值:当一个产业刚兴起时,主要角色是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滔滔不绝的也是他们,他们站在自己立场上去看问题,发表观点及受采访。而作为市场的主体:早期采用人群(早期大多数),后期采用人群(后期大多数)还没有参与进来。这就导致一个陷阱,如果你沿着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的观点、想法去做的话,很可能做出的不是沉默的大多数所需要的。
再看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发展,2005年之后各公司赚钱普遍轻松,这正是技术扩散到达了主流人群的时刻。购物的,玩游戏的,看新闻的,搜东西的,主流人群一个个的到来让互联网活跃起来。当然,各主流人群接纳互联网的时间段有差异。
这就是第四个洞见(见下图)。早期用户和主流用户区别很大,它们之间存在一个“鸿沟”。如果你用做早期用户的手法去做主流用户,那么很抱歉,个屁的概率很高。
第五个是Christensen的创造性破坏模型。有两个技术,一个是主流技术,占领了主流市场,一个是野鸡技术,活在野鸡市场上。野鸡技术是向上发展的,一旦野鸡技术达到了主流技术所能忍受的水准,而那时,人们突然发现,野鸡身上有主流技术所无法提供的优势,市场就会发生非常剧烈的变化。
我们看看苹果的路线。ipod,iphone,ipad 一路走来,如果从苹果公司历史来看,从事后的角度来看,这个发展路径是很合理的。但是,当你站在当时去看,会吃惊的说:“这丫是从哪里冒出来的野鸡?”就比如,iphone初出时的反应:“这SB玩意,电话都打不好。”“苹果妹,看看诺哥的身板,吊车压不坏。”
下面这个图是我画的。把创新者的破坏模型和S曲线结合起来,以旧技术为指标,往往决定性战役在新技术接近、但不敌老技术的时刻产生,而不是在新技术匹敌老技术时产生的。原因很简单,用户对产品有期望值,达到了期望值就可以接受,达不到期望值,看都不会看你。主流技术往往超出了期望值很多,当它鄙视新技术在主要指标上和它相差很远时,而新技术正一点点接近用户的期望值,直到突然有一天达到了用户的期望值,而突然爆发。那时候,老技术再去反应,已经来不及了。
罗嗦了这么多,为了得出观点2:
观点2:在强烈的产业变化时期,主流观点是不靠谱的。
观点2和观点1一字不差,好吧,为了体现差异,再补充几个字:
主流公司也是不靠谱的,突破性创新往往是在利基市场上在野鸡公司长大的,而不是主流公司。
这个的详细解释可以看Christensen 的《创新者的窘境》。
回到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这个词我觉得提法有问题。
本来是个浪潮,这么一提,就变成浪花了。
为什么说它是浪花呢?看大家现在的关注点。工具啊,占入口啊。这么多目光集中在这里,像极了当年互联网门户抢占入口的运动。要悲剧。互联网搞了十几年,那么多优秀的人拼杀了这么久,拿得出手的三个公司年度收入加起来也才千亿。IT总产值近10万亿,可不就是三朵浪花嘛。
那么,什么是浪潮呢?
小型化、无线化、智能化。
移动互联网仅仅是这个过程中的小浪花,这一浪潮扫过,很多行业,很多细分领域都会被颠覆。
今天,计算终端形态从PC机向掌上设备迁移,那么明天,就是IT 10万亿这个大盘子里另一块千亿规模的市场发生变迁,由一个硕大的设备,变成一个巴掌大的设备或者更小的设备。如果这个小设备能够满足大设备用户的主要需求,那么它的小的产品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它达到主流用户主要需求的那一年,就是颠覆市场的那一年。
做胃镜,一根管子插到胃里,很痛苦。胶囊胃镜,胶囊大小,在肚子里旅游一圈,照一堆照片出来,又不痛苦,获得的数据更多。
如果把机器人做到很小,直接能进入血液里,代替免疫系统来作战,可以战胜多少疾病?
这是浪潮。这种浪潮会横扫整个社会。
趋势是这样,那么怎么参与其中呢?
在主导设计出现前,产品形态的变化规律难以把握,但是模块的变化规律确实很容易把握的。
模块的变化:更小,更强,更易用,更方便,更便宜,更节能。当很多个模块都在发生这样的变化时,这些模块可以组合成很多新形态的产品,如果这些产品能够在利基市场(野鸡市场)上顺利成长,向主流市场的征伐是时间问题。
智能手机是浪花,是催化剂,它会帮我们培养用户使用小型设备的使用习惯,帮我们完善人和小型设备的交互模式和交互体验,它的发展会让无线通讯加速发展,会让小型计算设备的成本大幅度下降,计算能力飞速提高,会让这方面的人力成本变得便宜。
将目光更多的盯在那些大设备上,用我们的小模块,组成新的产品形态,去取代它们。在它(大设备)的立场上,你是外行,但是,一旦你能满足用户的主要需求,那么你就成了市场的主导者了,那时,它就是外行了,而你,是规则制定者。
Thinking in module!
原文链接:http://www.cnblogs.com/xiaotie/archive/2013/05/27/3101613.html
原文链接:http://www.cnblogs.com/xiaotie/archive/2013/05/27/3101613.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