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如何开展绩效管理?
作者:张国祥老师
越来越多的小企业咨询如何进行绩效考核,也有不少大企业的HR把绩效考核引进到了自己跳槽的小企业。而我又主张企业管理就是绩效管理,绩效管理也可以等同企业管理、流程管理。因为三者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都有以下三目的:
1、提高企业整体绩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2、改善企业管理不足,提高团队协同作战能力。
3、奖励员工进步,提高员工履职能力。
既然小企业也要管理,也就应该进行绩效管理。那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般企业绩效管理应该怎么管,再来说小企业如何做就容易了。
第一,首先确定绩效管理目标、管理方针,也就是我前面文章讲的搞清楚出发点。
第二,组建管理团队,确定专人负责,制订实施方案。
第三,设计绩效管理体系、选择绩效管理工具、确定绩效管理标准,特别是设计绩效考核方案。
第四,广泛征求意见,组织讨论方案,达到上下认同为止。
第五,方案通过后组织宣传教育,在全员了解掌握实施方法和考核工具后进行试运行。
第六,纠正试运行发现的问题或漏洞之后投入正式运行。
通常绩效考核标准每年或每二年都应该进行调整,但企业的绩效管理方针和管理原则则应该保持相对稳定。
企业开展绩效管理导入的步骤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就是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迥异。小企业沿用或者照搬照套大企业的考核方法肯定不行,即使同类企业规模大小相同,其考核方法也不尽相同。因为每家企业的绩效水准不一样,考核方法和标准也就不一样。即使同一企业不同岗位使用同样的表格、考核同样的指标、选用同样的权重,我也明确表示反对!企业是有个性特色的,考核也必须体现本企业特色。
小企业因为员工人数少,岗位空缺或者一人多岗现象普遍,如果沿用大企业的按岗位考核势必让干得多的员工吃亏,再加之员工工作饱满度高,在工作之外,再让他们花时间填表打分,无疑会增加员工负担,同时也会增加公司管理成本。大企业的统一表格模式、权重换算方法等等在小企业完全不适宜。小企业考核只能"按人"考核。按人考核其考核标准就必须"量身定做"。考核遵循的标准应该以制度或规范为准。考核结果应该是及时性的,即工作有误当时扣分或扣款,工作有超过标准的表现,当时就加分或奖励。月底统计一下奖罚结果就好了。简单省事,简洁直观。
我一直倡导,也是一直实践的考核方法就是交警开单方式的考核方法,员工工作好坏以事实为依据当时当场当期评价。考核奖惩以制度为准绳,不搞事后算账,"疑罪从无",没有事实依据的员工错误不给予处罚,让考核在阳光下运行。没有制度和管理标准的企业千万不要搞绩效考核。
一个企业考核标准一定要统一,过宽过严都不重要,关键是员工认为公平合理就行。决定考核方法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绩效考核是否激发了企业多数人的积极性?是否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效率?或者换一个说法,是否让多数员工的收入增加了。以减少员工收入为目的的考核最终会害了企业,因为它让员工激情丧失。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绝不相同。小企业开展绩效考核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即使找专家,也必须因人而异,量身定做。
本文出自 "企业流程优化设计专家-.." 博客,请务必保留此出处http://zhangguoxiang.blog.51cto.com/1943431/1296245
时代变迁,许多电影已经过时了,被人们遗忘了,然而,总有几部电影,还留着人们的记忆中。因为人们认为,它们具有不可磨灭的精神价值。这些电影,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典电影。《摩登时代》,就是这样一部经典电影。
在影片中,卓别林扮演一个流水线上拧螺丝的蓝领工人。当时(1930年代),人们出于对大机器生产的信仰,将自己的时代称为"Modern Times",即"摩登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工人代表,卓别林在片中为机器日日驱使,养成了拧螺丝的古怪行为,最后发展到上街拧女人的衣服扣子。主角怪异的举止,一方面让观众们称奇捧腹,一方面却让思想者会心思考。
卓别林怪异的举止,若是在几十年前,人们会认为是机器吃人的象征,对资本家罪恶的控诉。事情果然这么政治吗?不一定。对此,老孙有自己的看法。其实,这部片子说的是――工作对人的塑造。有理论说,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卓别林在流水线上的工作,显然不止90天,而且每天高强度持续,不形成习惯才怪呢。拧螺丝的举动,其实不过是同一个动作,重复N天后,变成了习惯性的动作;
现如今,社会已经走出了卓别林的大工业时代,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现如今,卓别林们是否依然存在呢?这个问题我们暂且放下,先来做个有趣的实验。
上面的文字,乍一看,我们便毫不费力地正确理解了;可细一看,居然没有一个词是正确拼写的。这是如何做到的呢?人们不禁啧啧称奇,感叹汉字的博大精深。然而,这是人大脑的神奇,而不是汉字的神奇。
人的认知,其实就是一套程序。人的底层认知,绝对是精确的,然而,对外部事物,却有一套模糊辨别程序,能够将精确意义上的不同事物模糊地辨认出来。比如说,十年未见的朋友,可能胖了老了,变化是肯定的,可你还是能认出他来。这便是人脑辨别程序的威能了。而上面句子的解读也是一例。
实验很有趣,卓别林也很有趣,可是,这和程序员有什么关系呢?在这里,老孙讲一个笑话,每个程序员都能心领神会的笑话:
老婆给当程序员的老公打电话:"下班顺路买一斤包子带回来,如果看到卖西瓜的,买一个。"
当晚,程序员老公手捧一个包子进了家门。。。
老婆怒道:"你怎么就买了一个包子?!"
老公答曰:"因为看到了卖西瓜的。"
程序员就是这样的一种工作。他在为电脑编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为电脑编制认知判断功能。长时间的这种工作重复,他就形成了电脑思维――将自己化身为电脑,用同样的思维程序代替自己大脑的模糊辨别程序,并将外界事物精确化标识和辨识。这便是程序员买包子笑话的科学解释。
老孙以为,程序员就是新时代的蓝领工人,新ModernTimes的卓别林。差别只在于:卓别林是同一个动作,重复N天后,变成了习惯性的动作;程序员们则是同一个思维程序,重复N天后,变成了习惯性思维程序。
当我们为这则笑话会心微笑时,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一个并不可笑的真相:
――程序员,也许就是我们这个信息时代(新摩登时代)的卓别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