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2日星期五

Android内核开发:如何统计系统的启动时间

本邮件内容由第三方提供,如果您不想继续收到该邮件,可 点此退订
Android内核开发:如何统计系统的启动时间  阅读原文»

Android内核开发:如何统计系统的启动时间

本文是《Android内核开发》系列的第七篇文章,通过上一篇文章《Android内核开发:图解Android系统的启动过程》我们大致了解了Android系统的启动过程,那么本文就从实践的角度,简单介绍一下如何统计Android系统的启动时间。

这里所说的统计系统的启动时间,并不是简单地用秒表和肉眼来统计,而是通过分析系统输出的log信息来统计,这样才显得更加专业。

首先了解2个概念:

(1) Android是基于Linux内核的系统,因此Android的启动过程是分为两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就是Linux内核的启动,第二个阶段就是Android框架的启动(包括核心服务和程序)。

(2)Android的log系统是独立于Linux内核的log系统的。Linux内核通过printk打印的log信息,这些log写入到了/dev/kmsg文件中,在Shell终端可以通过dmesg命令查看这些log信息。Android框架则是通过Logger驱动打印log信息,这些log并没有归并到kmesg文件中,而是单独存储的,位于/dev/log目录下,在Shell终端可以通过logcat命令来查看。

下面我们分别从两种log信息中找到如何统计系统启动时间的方法。

1. 通过dmesg信息统计系统启动时间

首先,我们通过dmesg命令抓取Linux内核的log信息(部分系统可能需要先执行 adb root):

$ adb shell dmesg > dmesg.txt

Linux内核启动完成,一般都有如下的标准输出信息:

<6> [ 6.613861] Freeing init memory: 176K

因此,只要我们在dmesg.txt文件中找到"Freeing init memory"这一行即可,从上面的log可以看出,Linux内核启动只用了6.613861s。

那么,如何找到Android系统启动完成的标志呢?

很多Android设备在系统启动完成后,会在内核log中打印如下信息:

<6>[ 29.913726] init: processing action 0x96bb8 (property:sys.boot_completed=1)

因此,找到"boot_completed"这一行也就得到了整个系统的启动时间了,从这一行可以看出,整个系统启动用了29.913726s。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Android设备都会打印出这条log,因此,我们一般用下面介绍的方法来专门统计Android系统的启动时间,

2. 通过logcat统计系统的启动时间

文章开头我们已经介绍过,Android的log系统是独立于Linux内核log系统的,通过在终端输入adb shell 进入Android系统,cd到/dev/log目录,你会发现里面有四个文件,分别是:events,main,radio,system.

Android系统把Log分为了四类,不同的类别记录不同的Log信息:

main - 主要的Log信息,大部分应用级别的Log信息都在这里

events - 系统事件相关的Log信息

radio - 无线/电话相关的Log信息

system - 低级别的系统调试Log信息

默认通过logcat抓取的是main信息,如果想抓取指定类别的log信息的方法,在logcat命令后加-b参数,例如:

  $ adb logcat -d -v time -b "main"   >  main.txt  $ adb logcat -d -v time -b "events" >  events.txt  $ adb logcat -d -v time -b "system" >  system.txt  $ adb logcat -d -v time -b "radio"  >  radio.txt  

关于Android Log系统的分类,你可以访问如下页面详细了解:《Android Logging System》

那么,如何统计Android系统的启动时间呢?

我们可以重点关注events类别的log信息,通过如下命令:

$ adb logcat -d -b events grep "boot"

如图所示,这是我在高通的APQ8064开发板上抓取的log信息:

wKioL1V5fk2zyWfUAAHv186gKeI487.jpg

"boot_progress_start"代表着Android部分启动开始,即15.492s开始启动。

"boot_progress_enable_screen"代表着整个系统启动结束,即用了29.986s。

3. 小结

由于本文重点关注如何统计Android系统的启动时间,因此,很多启动log文件的分析就不做详细展开了,下一篇文章将会对系统启动的log做稍微详细的分析。有任何疑问或者建议欢迎留言或者来信lujun.hust@gmail.com交流,或者关注我的新浪微博 @卢_俊 获取最新的文章和资讯。

本文出自 "对影成三人" 博客,请务必保留此出处http://ticktick.blog.51cto.com/823160/1660996

每日博报 精彩不止一点

利用fabric自动化发布代码  阅读原文»

利用fabric自动化发布代码

这几天,在测试环境开发python程序,但是生产的测试环境上和测试环境不一样,发布的程序涉及到3个角色,node,web和monitor,里面的配置文件要根据生产环境进行替换,用手工替换几次以后,感觉太过麻烦了,就想利用fabric进行编写脚本自动化。为什么想到用fabric?因为入门简单,文档多!

脚本的思路大致说下:

1)在本地服务器通过svn checkout命令把最新的代码,下载下来!

2)然后对里面的配置文件进行个性化的替换,然后打包成 tar.gz形式

3)分发到不同角色的服务器上,解压即可!

简单的脚本,让工作效率提高不少!

脚本如下:

  #! /usr/bin/env python  # coding:utf-8  from fabric.api import *  local_app_dir = "/usr/local/cimp_deloy"  local_conf_dir = "/local/cimp_deloy/conf"  remote_dir = "/usr/local"  env.roledefs = {      'node_agent': ['root@xxxxxx','root@xxxxxxx'],      'cimp': ['root@xxxxxx',],      'node_monitor': ['root@xxxxxx',]  }  env.passwords = {      'root@xxxx': 'xxx',      'root@xxxxxx': 'xxxx',      'root@xxxxx': 'password',      'root@xxxxxx': 'password',  }  def svn_to_local():      """      把svn最新版本文件download对应目录;      :return:      """      with lcd(local_app_dir):          local("rm -rf /usr/local/cimp_deloy/CIMP")          local("rm -rf /usr/local/cimp_deloy/*.tar.gz")          local("svn co svn://xxxxxx/CIMP")  def pack_to_cimp():      """      打包给cimp_web服务器使用      :return:      """      with lcd(local_app_dir):          local("\cp -a /usr/local/cimp_deloy/conf/settings.py /usr/local/cimp_deloy/CIMP/cimp_web/cimp/.")          local("tar cvfz cimp_web.tar.gz CIMP/cimp_web")      print "pack_to_cimp 完成!"  def pack_to_node_agent():      """      打包给node_agent服务器使用      :return:      """      with lcd(local_app_dir):          local("\cp -a /usr/local/cimp_deloy/conf/config.ini /usr/local/cimp_deloy/CIMP/node_agent/.")          local("tar cvfz node_agent.tar.gz CIMP/node_agent")  def pack_to_monitor():      """       打包给node_monitor服务器使用      :return:      """      with lcd(local_app_dir):          local("\cp -a /usr/local/cimp_deloy/conf/conf.py /usr/local/cimp_deloy/CIMP/node_monitor/client/.")          local("tar cvfz node_monitor.tar.gz CIMP/node_monitor")  def run_test():      run('uname -a')  @roles('cimp')  def deploy_cimp():      """      传输文件到远端cimp服务器上      :return:      """      pack_to_cimp()      with lcd(local_app_dir), cd(remote_dir):          run("rm -rf cimp_web.tar.gz")          put("cimp_web.tar.gz",remote_dir)          run("tar zxvf cimp_web.tar.gz")      print "cimp code update finish"  @roles('node_agent')  def deploy_node_agent():      """      把更新程序发布到node_agent上      :return:      """      pack_to_node_agent()      with lcd(local_app_dir), cd(remote_dir):          run('pwd')          run("rm -rf node_agent.tar.gz")          put("node_agent.tar.gz",remote_dir)          run('pwd')          run("tar zxvf node_agent.tar.gz")      print "node_agent update finish"  @roles('node_monitor')  def deploy_node_monitor():      """      把更新包发布到node_monitor      :return:      """      pack_to_monitor()      with lcd(local_app_dir), cd(remote_dir):          run("rm -rf node_monitor.tar.gz")          put("node_monitor.tar.gz",remote_dir)          run("tar zxvf node_monitor.tar.gz")      print "node_monitor update finish"  

记住,脚本名称已经要是fabfile.py,不能修改,执行命令要在fabfile的当前下操作,或者指定文件,用fab -f 文件名

查看编写脚本中的可以使用的命令用fab -l

wKiom1V5XSSAKUZaAAHtzqCQGeQ934.jpg

1)发布程序到node_agent角色的服务器上,使用命令

fab -R node_agent deploy_node_agent

2)发布程序到node_monitor上使用命令:

fab -R node_monitor deploy_node_monitor

以上脚本,大大的提高的工作效率!

本文出自 "shine_forever的博客" 博客,请务必保留此出处http://shineforever.blog.51cto.com/1429204/1660962

每日博报 精彩不止一点

阅读更多内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