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PFv2的综合实验试题分析第1例
OSPF综合实验环境图与配置原则
配置必须遵守的事项:
1 如果没有特别申请,禁止使用静态路由、再发布等技术。
2 不允许使用需求中明确禁止的技术来完成实验
3 只能在规定的划分区域运行允许的路由协议。
4 如果环境中出现了串行链路可自行决定配置DCE的接口。
注意:如果不遵守上述原则将失去本实验训练的价值,而且每一个题目中都藏有相关的解题技巧和故障,所以建意实验者认真体会。
试题1(考查的是OSPF运行在FR的环境,事实上只要是基于VC工作的链路,思维相同):
路由器R1是R2和R3的帧中继网络汇集点,要求按照图中的PVC号码配置路由器R1-R2;R1-R3的帧中继链路,确保路由器R2和R3之间没有帧中继链路,要求在这部分帧中继网络中启动OSPF路由协议,而且必须满足如下要求:
1)启动OSPF针对NBMA的解决方案时,必须要与帧中继网络形状相符合,在该环境中路由器R1是一个点对应多个点的帧中继(至少对应了R2和R3);R2和R3都只是分别对应R1(且仅对应R1的帧中继连接)
2)要求OSPF的这种解决方案在帧中继部分永运不会选举DR和BDR。但是可以成功的形成邻居关系。不允许使用ip ospf priority和neighbor指令。
3)不允许改变现在帧中继的网络结构,不允许在路由器R1、R2、R3上配置使用任何帧中继的子接口。
4)要求OSPF的邻居关系和路由学习正常
提示:此题主要考查,CCNP工程技术人员,应用OSPF针对NBMA的解决方案时的灵活性,该题目需要确定一种符合题目要求的解法,同时藏有1个故障处理,该故障处理的能力,来源于CCNP学习过程中的理论知识的应用。
试题2:
可以看出OSPF进程1的区域2是一个广播型多路访问区域,要求该区域的OSPF路由邻居关系正常,路由学习正常,但是不允许该区域选择DR和BDR,在解题时不允许使用使用ip ospf priority和neighbor指令。
提示:注意观察OSPF进程1的区域2的IP地址规划,在这种规划的基础之上,有没有必要再选举DR和BDR,那么该怎么做?
试题3:
如果在交换机SW1所连接的这段广播型多路访问网络中,再加入一个OSPF路由器Rx,而这个Rx是属于OSPF进程2,此时,你需要在SW1所连接的这段广播型多路访问网络中隔离两个不同的OSPF进程1和2,确保两个不同进程之间不能相互学习OSPF路由,要求在路由器R1和R2上做出配置。不允许使用OSPFv3、ACL及其它过滤技术来解决。
提示:OSPF后面的1和2只是进程号,并不是自治系统号,所以如果在一段共享式的多路访问网络中,OSPF的进程1和2会相互学习路由,因为OSPFv2没有实例ID的字段,v3是具备实例ID的,那么在V2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事实上,是在考查你将学会的东西用来达到某种管理和应用目标的制理能力.
试题4:
要求为R1和R3之间的S2/1配置一段PPP链路,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请必须将R1的S2/1的MTU配置为1492,路由器R2的S2/1保持默认的MTU(1500),然后在该链路上启动OSPF路由协议,确保路由器R1和R3的邻居正常,路由学习正常,不允许通过还原路由器R1的MTU和接口地址。
提示:链路MTU改为的情况出现在典型的DSL网络中,该试题要求应试者在两个不同MTU的链路上成功的运行OSPF,事实上是考查OSPF的链路状态特性的理解。
试题5:
要求在192.168.4.0的广播型多路访问网络上启动OSPF,要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R4都必须是DR,同时设法让路由器R2和R3之间的邻居关系永远的停止在2way状态,确保路由器R4的路由学习正常,只能设法使用OSPF的特性答题,不能使用ACL或者其它过滤技术完成。
提示:事实上此题目要求路由器R4和R2的关系正常;R4和R3的关系正常,然后使用一种保证机制让R2和R3之间的关系停止在2way状态。
试题6:*
在路由器R1和R4上,将相应的环回接口地址公告到OSPF进程1的区域0中,明显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区域0被分割成了两块(也就是区域0已经不连续了)请设法将这个分割的区域0连续起来,确保路由器R1可以学到40.40.40.0;R4可以学到10.10.10.0;并且以域内OSPF路由标记(即"O"而非"OIA")并且确保路由器R4上不产生次优路径到达10.10.10.0的子网;R1上不产生次优路径到达40.40.40.0的子网。
提示:虚拟链路除了让没有紧贴区域0的常规区域来连接区域0(此题不考这一点);它的另一种用法即连接不连续的区域0;此题关键是如何并且确保路由器R4上不产生次优路径
在上次的话题中我们通过安装引导MBR与移植主要二进制文件(bash),完成了
最基础的linux内核定制初步的工作,至此我们也可以总结一下linux的启动流程
为接下来的更为自助化的定制打下基础.
用一张图来关注一下流程:
用一张表来了解一下每个方块的作用
我们接下来的步骤将会围绕这两幅图来展开, 我们将会以宿主机添加磁盘定制
之后实验机装载磁盘的方式进行测试工作
1. 整理磁盘分区操作
# 此段遵循 上一篇文章 前 (8 步的操作
# 安装grub文件
grub- root-directory= /mnt /dev/sdb |
# 编写grub.conf文件
title "Mini Linux" kernel /bzImage ro root= /dev/sda2 init= /sbin/init |
2. 编译内核
# 下载内核源码 请 内核下载
tar xf linux-3.13.6. tar .xz -C /usr/src ln -sv linux-3.13.6 linux yum groupinstall "Development Tools" make allnoconfig make menuconfig |
# 进入到内核选择将所有项编译进内核,符号 * , 选项如下, 缩进即为选项的层次关系
-> 64 bit kernel (64位支持) -> gerernal setup -> local version (当前编译版本号) -> Enable loadable modual support (允许模块加载) -> Progressor type and features -> Processor Family(Core2) (架构类型) -> 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 support(多核支持) -> SMT (超线程 可选) -> Bus Options(PCI etc.) -> PCI support (pci总线支持) -> Device Drivers -> SCSI device support -> SCSI deveice support -> SCSI disk support -> Fusion MPT device support (虚拟磁盘支持) -> Fusion MPT logging facility (虚拟磁盘日志 可选) -> Fusion MPT ScsiHost drivers for SPI (虚拟磁盘) -> Fusion MPT misc device (ioctl) driver (磁盘可做初始化) -> Input Device support -> Keyboards (键盘支持) -> Mouse interface (鼠标接口 可选) -> USB support -> Support for Host-side USB -> EHCI HCD (USB 2.0) support (usb 2.0) -> xHCI HCD (USB 3.0) support (usb 3.0可选) -> OHCI HCD (USB 1.1) support (usb 1.1) -> UHCI HCD (most Intel and VIA) support (可选) -> Gernal Driver Options 阅读更多内容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